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工业信息 » 正文

    全国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代表童建喜答大众新闻:以团队协作与技术创新突破材料研发“最后一公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5-14  浏览次数:0
    5月13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五位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代表围绕“走专精特新之路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与记者见面交流。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涌现出一大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已超过1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突破1.46万家。
    童建喜来自浙江嘉兴,长期从事通信领域基础的电子陶瓷材料开发和产业化研究工作,是嘉兴佳利电子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
    “作为企业研发团队的负责人,又是从事长周期的陶瓷材料研发工作,在技术研发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甚至遭遇技术瓶颈。能否介绍一下,日常工作中您是如何带领研发团队解决这些技术难题的?您有什么经验和体会可以跟大家分享?”
    童建喜在回答大众新闻这一问题时表示,作为技术人员,面对每一个难题,都是一次改进和提升的机会。
    他举例,“2022年,一款新型车载通信器件开发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技术难题。我立即组建技术团队,开展陶瓷器件材料从理论可行到技术可行的技术验证。我们查遍了几乎所有能查的技术资料,发现没有可用的信息可以供我们直接借鉴,我带领团队,激发大家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思路,在三个方面提出了可能的技术路径,分别展开实验。经过300多次试错,最终关键的性能指标基本达到预期目标,说明我们试验可行。接着我们又碰到了新问题,材料烧结温度始终偏高20度,20度就意味着材料无法满足产品制造要求,我们的研发又陷入了僵局。怎么来实现产业化,或者怎么突破制造可行的瓶颈?我们设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引入了一位高分子专业博士人才,继续进行材料开发,提出了创新的技术方案。最终突破了材料研发工作从理论可行到制造可行的“最后一公里”,我们开发出的产品性能指标,已经达到了行业头部友商的水准,部分技术指标甚至更优。”
    他说,举这个典型案例,是为了说明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要始终面向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充分了解产品应用要求的基础上,开始材料研发工作。
    他告诉记者,技术人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学习和借鉴,在充分消化吸收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技术创新。“再次,我们要在工作方向、技术路径等框架上先做好规划,然后再开展细节攻关。最后,我们要依靠团队,要发挥集体的智慧。”
    (大众新闻记者 董婉婉)
     
     
    [ 新闻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新闻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