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工程项目 » 水利水电 » 正文

    安徽智慧水利建设④:省长江河道管理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10-21  浏览次数:45
    安徽 智慧水利建设 系列报道四 与数字对话 建幸福长江 新时期,省长江河道管理局贯彻落实智慧水利建设要求,围绕水旱灾害防御、河湖管理、工程管理、涉水事务监管服务等主要领域,坚持规划引领、基础先行、重点突破、协同推进,长江河道管理工作信息化、数字化、现代化水平取得显著提升。 坚持规划引领,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 省长江河道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水利部、省水利厅关于大力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的决策部署,将智慧水利建设纳入到长期的发展规划当中,在局“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到2025年智慧水利有新突破,构建更加高效的智慧水利支撑体系。”“到2035年智慧水利基本建成,构建“安澜、美丽、智慧”幸福长江。”两大目标。 建立健全省管长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工作方案,着力建设更加智慧的信息化支撑体系,完善同马大堤、枞阳江堤、无为大堤现代化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孪生水闸工程,积极推进长江安徽段洲滩圩垸治理,谋划建设长江416公里河道物理模型,打造数字孪生工程,全方位推动长江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 坚持基础先行,加快构建长江河道感知体系 水利感知网是以数字孪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从物理流域中获取全面、真实、客观、动态水利数据和信息的渠道。 近年来,省长江河道管局理大力推进监测感知体系建设,以打造立体化、动态化、智慧化的河道信息感知网为目标,在堤防管理、水旱灾害防御、河道观测等多个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为全面建设长江河道感知体系奠定基础。 目前,省管干堤已建成北斗基准站6个,北斗位移监测站45个,测压管168根,减压井21口,环境量监测站4个,渗流量监测点26个,沿江水位观测站3个;建成沿堤视频监控点120个,基本实现在线视频巡查全覆盖;建设双光谱高清光电感知站9处,共享接入水利渔政感知站73处,实现对监测区域全天时全天候监测。购置无人机26台,广泛应用于河道巡查、涉河项目监管、水情工情汛情检查及影像数据收集。现有测绘卫星导航设备15台,单波束测深仪6台,多波束测深仪2台,声学多普勒流速仪2台,开展五年一次的长江长程水道地形测量和水文泥沙测验,每年两次的河道重点崩岸段水下地形监测。常态化进行河道遥感影像比对分析,初步构建起“空天地水”四位一体的监测感知体系。 坚持需求牵引,有序推进信息化业务系统开发 贯彻长江大保护的战略部署,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要求,积极探索、重点突破,不断以信息化推进长江河道管理现代化。 加强长江崩岸监测与治理,建设安徽省长江崩岸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建成长江河道管理综合数据库,为不同业务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实现基础数据的共享应用。开发安徽省长江河道采砂监管系统,共享接入水利、渔政等监控数据资源,率先在长江流域采用“人防+技防”采砂管理新模式,精准打击非法采砂行为,成效显著。加强堤防管理现代化示范点建设,根据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要求,领导带头、专班作业、加强协同、攻坚克难,克服疫情影响,按期建成宿松智慧长江河道管理系统,成为宿松长江河道管理局水利部达标建设中的一大亮点。 坚持实践锻炼,厚植信息化发展人才基础 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成立省长江河道管理局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指导智慧水利建设,定期组织开展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培训。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锻炼,充分发挥年轻人朝气蓬勃、敢闯敢干、思维活跃的特点,主动给他们压担子,通过在业务系统开发中边学边做,增进业务知识与信息化工作的融合,逐步培养成为既懂业务又懂信息化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不断厚植信息化工作人才基础。 下一步,省长江河道管理局将按照《安徽省智慧水利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对标对表找差距,补短板,增补完善监测感知体系,推进业务系统平台整合,加快数字治理能力提升,努力在智慧水利建设上创新突破,为长江河道管理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原标题:《安徽智慧水利建设④:省长江河道管理局》 阅读原文 特别声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s://renzheng.thepaper.cn
     
     
    [ 工程项目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工程项目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