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财险部主任李有祥向大会致信指出,财险业在科技保险、绿色保险、普惠保险、养老保险、数字保险领域发展空间巨大,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做深做实这五个关键领域的风险减量服务工作。具体举措包括,一是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应用和绿色低碳转型各个流程的研究。二是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增强普惠和养老领域风险减量服务能力。三是坚持推动保险业数字化转型,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技手段,提升我国保险业风险减量服务的整体效能。
王廷科在主题演讲中介绍说,近年来,中国人保积极与各级政府合作,发展各类巨灾业务,加强风险减量管理服务,参与国家应急体系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今年在抗击“杜苏芮”台风当中,中国人保发挥保险的灾前预防、灾中救援和灾后赔付功能,向群众推送风险提示9000万条,对13000万内涝风险点开展了风险排查,在全国范围内调度人力和救助资源,协同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开展理赔绿色通道,做到应赔尽赔、早赔快赔、合理预赔。同时,他表示,从国际经验看,自然灾害的保险赔付金额占直接经济损失可以达到40%左右,而我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灾后损失以国家财政和社会捐赠为主导的救济方式,保险赔偿的占比比较低,需要在这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也是保险业可以发展的空间。
中再集团党委委员、副总裁雷建明在巨灾保险风险管理分论坛上表示,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自然灾害、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频发,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和社会互助机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紧密联系,成为保障社会稳定运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他介绍说,中再集团深度参与浙江、上海、广东、云南、四川、重庆等18个省市地区巨灾保险试点。中再旗下中国大地保险每年为各地政府提供3000亿元的巨灾风险保障。
在郑伟看来,气候相关风险保险是保险发挥经济减震器功能的重要抓手。他指出,目前我国的气候保险对气候灾害的经济损失覆盖还较少,保障缺口较大,除了应提高气候风险保险覆盖率,还要提高保险公司应对气候风险的能力以及相应的保险监管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宁波作为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保险综合示范试验区,在全国率先提出并践行了风险减量的新思路,即把保险从保损失的经济补偿形式过渡到保安全、保收入的风险减量,突破保险服务费用占比限制,并带动服务链条由事后补偿向事前预防和事中管理延伸,为全国保险改革创新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责任编辑:云阳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