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陕西省 » 正文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陕西省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7-29  浏览次数:493
     陕政办发〔2017〕108号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陕西省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2月14日
    陕西省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加快建设我省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和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全面推动口岸领域改革发展,全方位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构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努力把陕西口岸打造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排头兵”、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新引擎、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开启繁荣国际投资贸易新篇章,根据《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结合我省口岸发展实际,编制《陕西省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口岸建设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陕西口岸建设在国务院口岸管理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口岸通关环境进一步优化,通关效率不断提高,服务管理水平稳步提升,口岸经济得到发展,全面完成了口岸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口岸建设呈现出五个显著特点:

    1.口岸发展势头强劲。2015年,陕西口岸出入境人员达到157.8万人次,是“十一五”末的4倍;空港口岸货运量达到20899.5吨,是“十一五”末的2倍。国际(地区)航班达到13646架次,中欧班列发行187列,货运量突破24万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进入全国八大机场先进行列。口岸支撑对外贸易作用进一步加强。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的120.8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305亿美元,五年累计1070亿美元,年均增长20%以上,高出全国增速13.5个百分点;进出口规模在全国位次由24位上升到18位。外贸经营主体突破1万家,比“十一五”增加近1倍;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比从46.4%提高到68.6%,加工贸易占比从35.4%提高到57%以上,机电产品出口占比从65.7%提高到80%以上。全省外贸依存度从7.9%提升到10.4%,陕西经济外向度低的短板得到明显改善。

    2.大通关格局加速形成。“十二五”期间,是我省口岸建设发展较快时期。全省口岸系统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发展机遇,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建成了一批立足内陆、通江达海的国际大通道。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共运行国际航线51条、通航点42个,其中客运航线48条、通航点39个,货运航线4条、通航点4个。初步实现客运覆盖日、韩、东南亚,通达欧美澳布局;货运不断向“一带一路”国家大城市延伸的新格局。西安国际港务区共开行中欧班列336列,运送货物52.7万吨;积极推动与青岛港、天津港、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合作,拓展向东、向南的通道,初步形成了以西安陆路口岸为基础,“口岸+通道”、“口岸+新兴产业”的发展新模式。开放了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等5个铁路、公路口岸。建成了西安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A区、B区)、西安高新保税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保税物流中心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我省东西南北的口岸空间布局及以航空口岸为主导、铁路和公路口岸为补充的口岸发展新格局,为我省对外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二五”期间,我省口岸建设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大格局,积极打造内陆开放开发新高地,在管好用好现有口岸,提高口岸通关能力的基础上,新建和在建了一批功能性口岸项目。“十二五”期间,全省完成口岸建设项目116个,累计投资1145亿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作为陕西唯一航空口岸,全面完成了二期改扩建任务,增强了国际候机厅、廊桥、货运等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了空港新城检验检疫、物流园区、保税园区等配套功能,为建设国际枢纽机场奠定了基础。西安国际港务区集装箱中心站、综合保税区、公路港、洋货码头等建成并投入运营。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等5个新设口岸,进一步改造提升了口岸检验设施和物流设施功能,初步实现了关中、陕南、陕北“一主二辅”、“多点支撑”口岸发展新格局。延安口岸与新疆霍尔果斯口岸、内蒙古巴彦淖尔甘其毛都口岸签署通关协议。宝鸡口岸积极推进宝鸡综合保税区申报工作。榆林口岸查验设施建设完成。渭南口岸与青岛口岸签署通关合作协议,已有50家企业申报原产地证758份。商洛市口岸办挂牌成立。“一带一路”重大铁路建设工程——西安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48亿元,占地2547亩。项目建成后,将为陕西陆路口岸建设“追赶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4.电子口岸稳步发展。“十二五”时期,陕西电子口岸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建虚拟平台、后建实体平台”的思路加速建设,建成启用了陕西电子口岸门户网站,加快建设包括基础网络集成系统、空港电子作业系统、出入境人员预申报系统、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系统、铁路运输联网监管系统、物流信息查询系统、减负申报系统、口岸签证网上申请系统等功能的电子口岸公共服务平台,加速形成通关、贸易、物流为一体的服务体系。组建了陕西省电子口岸有限责任公司,初步实现了由虚拟平台向实体平台的转变。电子口岸功能的不断完善,推动了内陆同沿海沿边通关协作,促进了口岸管理相关部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奠定了推广应用国家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的工作基础。

    5.口岸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十二五”期间,在推进口岸“集中监管、集中查验”的同时,大力实施“区域通关”、“分类通关”等便利化政策,减少了通关环节,降低了通关成本,提高了通关效率。积极开展与北京、上海、广州等门户口岸及各沿海沿边口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先后与新疆、山东、江苏、内蒙古、广西、云南、天津等7个省份签订了大通关合作协议,初步构建了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的对接机制,创新了陕西口岸与沿海沿边口岸、境外口岸合作的新途径。积极发挥口岸服务经济发展与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功能,为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上合组织国家商品展、杨凌农高会等大型国际经贸活动的成功举办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

    “十二五”期间,我省口岸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好发展,但对照“追赶超越”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目标要求,仍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口岸经济规模较小,口岸产业链未完全形成,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瓶颈制约未根本解决,通关时间仍需压减,航空口岸开放不够充分,口岸系统专业人才比较缺乏,口岸协会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需要在“十三五”期间下大力气突破。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战略机遇。

    1.“一带一路”战略为口岸发展带来新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全面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关键时期。陕西将由内陆省份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支点,新亚欧大陆桥的枢纽,中国西部的重要门户,对外开放的前沿。党和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战略,给我省带来了扩大国际投资贸易,推进跨国产业合作、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等战略机遇。为加快陕西口岸发展,推进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口岸招商引资等注入了新动力。只要紧紧抓住国家发展战略机遇期,陕西口岸“追赶超越”就一定能够取得新的成绩。

    2.自贸试验区建设为口岸发展拓宽了新空间。“十三五”时期,是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关键期。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经过三至五年改革探索,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告规则衔接的制度创新体系,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自贸试验区将更广泛地聚集连接我国东中西部,对接中亚、西亚、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项目流。陕西口岸只要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窗口机遇期,找准口岸在自贸试验区的战略定位,就能够加速推进航空、铁路、电子三大口岸经济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国际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内陆口岸向“一带一路”核心口岸转型升级,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先导力量和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排头兵。

    3.构建外向型经济新体制为口岸发展提供了新支撑。“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弥补外向型经济的短板,构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新体制和新机制,一大批具有陕西优势的高端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现代装备制造、航空航天、文化旅游和现代特色农业等将形成中高端产业链、价值链。陕西口岸只要充分发挥外向型经济“助推器”的作用,就能够在更高层次形成口岸经济产业链和国际核心竞争;就能够在更宽领域推进口岸经济、口岸功能向市县、镇村延伸,助推一批具有陕西特色的外向型中小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就能使我省的外贸企业结构、产品结构更加符合全省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发展需要;就能使陕西口岸发展壮大成为构建外向型经济新体制的新引擎。

    (二)重大挑战。

    1.外向型经济发展不足依然是当前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为经济外向度较低,特别是以出口为主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发展不足。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外贸发展不平衡,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口岸缺少外向型骨干产业和龙头企业支撑。以西安为核心的出口集中区产品结构单一,西安国际港务区、西咸临空经济区等优势企业和产品支撑能力不强。县及县以下区域口岸服务功能薄弱,外贸企业少、小、散。我省现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欧、美、日、东南亚等传统贸易国家和地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投资贸易联系还不够紧密,制约了我省口岸在开拓市场、招商引资、扩大投资贸易合作方面功能和作用的发挥。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依然是口岸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较为缓慢,口岸查验机构人员配备紧张,与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旅游会展、电子商务产业高地和建设国际中转内陆枢纽航空港的目标不相适应。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发展滞后、功能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与打造内陆一流口岸的要求不相适应。口岸管理和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度不高,与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要求不相适应。铜川、安康、商洛3个设区市和杨凌示范区没有开放陆路口岸,延安、榆林、汉中3个设区市的航空口岸亟待加速开放。陕西电子口岸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完善,电子口岸的政务服务和商务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有待完善。

    3.“追赶超越”给口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从纵向比,“十二五”期间我省口岸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横向比,我省口岸与东部发达地区比有较大差距,与中西部地区先进省份比也有差距。对标中部地区的河南、湖北和西部的四川、重庆等省市,我省在口岸体系建设、口岸功能完善、口岸服务管理、投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陕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必须在航空口岸、陆路口岸和电子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配套、压缩通关时间、提升通关便利、发展多式联运等方面力争更大突破。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国务院印发的《落实“三互”推进大通关建设改革方案》和《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建设陕西自贸试验区为目标,深化口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省航空口岸、陆路口岸、电子口岸协同发展,实现口岸经济和口岸功能省域全覆盖。构筑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可预期、公开透明的口岸通关环境,推进口岸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把陕西口岸建设成为“一带一路”的核心口岸,打造成全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战略引擎。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用五年时间,在全省形成功能比较配套的航空、铁路、电子“三大”口岸大通关平台;建立健全“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三互”大通关机制;完善报关、检验检疫、安检、出口退税等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口岸支撑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引擎作用。到“十三五”末,出入境人员和货运吞吐量比“十二五”增长15%,力争增长20%,推进陕西口岸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2.前期目标(2016-2018年)。

    围绕优化和完善适应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的区域性口岸布局,做大做强重点口岸、专业口岸和指定口岸规模和实力。推进口岸功能对自贸试验区和非自贸试验区及县域、村镇的全覆盖,完善货物进出口和运输工具进出境的应用功能,形成口岸经济带动全省外向型经济追赶超越的核心竞争力。积极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和检验检疫国检试验区的申请设立工作,进一步完善口岸功能。扩大电子口岸试点,建设一批功能配套的物联网配送基地,实现县县有外贸通道和外贸产品,争取电子口岸和“单一窗口”建设进入全国前列。

    3.后期目标(2019-2020年)。

    把陕西口岸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战略支撑点,建立健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口岸信息、口岸资源、口岸诚信的大通关体系。把陕西建成国际游客便利化、投资贸易便利化的重要门户。基本形成与中亚、西亚和欧美国家产业合作、产能合作、人文交流合作和外贸出口产业集成网络,口岸成为全省外向型经济的“航空母舰”。

    (三)基本原则。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坚持主动融入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和推进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口岸发展主线,加快建设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构建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形成以西安重点口岸为龙头,宝鸡、渭南、榆林、延安、汉中等口岸为节点,指定口岸为补充,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功能为承载,与沿海沿边等主要口岸群紧密合作、辐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陕西口岸新形态。

    2.效益优先,创新管理。本着国际投资贸易便利化、自由化和释放陕西自贸试验区发展红利的思路,创新通关、检验检疫和口岸监管体制机制,推进口岸系统联网核查和业务协作,简化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贸易成本。在企业和产品“自主报税、自助通关、自动审放、重点稽核”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服务方式,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惯例相适应的大通关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树立陕西对外开放的“门户口岸”形象。

    3.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紧紧围绕发挥大开放口岸“先行军”服务功能,加快部署口岸经济产业链,完善提升大通关物流链和核心竞争力。完善提升以航空、铁路、电子口岸为龙头,重要口岸为节点,指定商品进口口岸为补充和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保税服务功能为支点的多元化配套体系,提升服务保障层次,以比较完善的口岸功能,助推全省外向型经济向中高端和集群化发展。

    4.优势互补,区域协同。以外向型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立足点,整合口岸资源,加快形成全省口岸经济联动发展新格局。围绕重点口岸和枢纽性口岸,分别在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形成一批与外贸关联度配套的零部件制造园区、冷链物流园区、综合物流园区、商务会展中心、商品交易市场、出口基地等配套式专业园区,促进外向型经济协调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全面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的要求和推动“三互”和“单一窗口”建设的目标,完善口岸服务配套功能。重点抓航空、铁路、电子三大口岸功能配套、产业配套、物流体系配套,形成比较完善的口岸产业链和中高端价值链。老口岸突出抓扩能改造、技术升级和功能延伸。新设口岸要按照通关一体化的标准,实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原则,形成集中、规范的查验体系、报关体系、货场体系和产品分类体系,为全省大通关建设提供硬件支撑。

    (二)加快构建大通关协作机制。以“单一窗口”建设为抓手,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惯例对接的大通关机制。深化陕西自贸试验区和非自贸试验区通关一体化改革和海关监管、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完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通关措施。用“互联网+”改造升级口岸旅客自助通关、货物通关、企业通关能力。建立健全关中、陕南、陕北三大区域口岸合作机制,增强口岸资源和自贸试验区资源共建共享能力。加快建立与中西部腹地国际货源进出口协作机制,积极与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口岸签订相互依托、相互支持的大通关合作协议。加强与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等新兴口岸和沿海沿边重点口岸合作,形成陕西口岸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支点新优势。

    (三)建立健全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把口岸安全摆在“国门”安全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口岸通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口岸反恐、处置突发事件等纳入属地政府反恐防暴工作体系,形成联合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军警联防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陕西口岸风险布控中心,加强口岸内外区域的防控和管理。完善口岸危险品处置设施场所,健全各项安全保卫和安全生产措施。加强航空、铁路等重点口岸防控演练,提高口岸安全的组织指挥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创新口岸管理服务国际化标准。在复制和借鉴上海、深圳等口岸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创新符合国际标准、内陆口岸领先的服务规范和服务方式。推动口岸各查验部门建立健全“一站式”报关、“一条龙”通关和“一口受理、并联审批、多式联运”为一体的便捷大通关工作机制和质量评价制度。

    (五)大力推进文明和谐口岸建设。以建设“安全、高效、廉洁、和谐”口岸为目标,以“优化通关环境、优化口岸服务、优化协作配合、深化廉政共建”为主线,在口岸查验单位、生产作业单位和代理服务中介企业等行业领域,积极开展文明和谐口岸建设活动。深入开展口岸系统协作建设、效率建设、服务建设、阳光建设、法制建设、安全建设、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和专业素质培训等活动,不断优化提升口岸发展环境和服务能力。

    五、重点工程和项目

    (一)口岸布局优化工程。按照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的发展思路,抓好口岸布局的优化调整,提高口岸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口岸集约发展、协同发展。在全省形成航空、铁路、公路互联互通的大口岸体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航空口岸每年开辟10条以上国际航线,形成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和欧、美、日以及非洲相连接的国际化人流、物流口岸体系,增强空铁多式联运和集拼能力,争取航空口岸国际客流量进入全国机场前十位,货物吞吐量达到50万吨。铁路口岸重点加强集装箱中心站扩能和国际货运班列(长安号)运行能力提升,完善跨国、跨省货物联运体系,开发国际集装箱“五定班列”及航空定班航线,实现我省口岸与国际和地区间航线航班的定班通航。推进西安国际内陆港成为“一带一路”重要的物流、贸易集散地(专栏1)。

    专栏1 陕西重大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1.五个国际物流园: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园、空港国际物流园、西安文化旅游产品物流园、杨凌现代农业物流园、陕北新能源装备物流园。

    2.四个区域物流园:西安信息产业物流园、宝鸡智慧制造物流园、汉中生态产品物流园、铜川大健康产业物流园区。

    3.六个专业物流基地:西安综合物流基地、西安航空产业基地、西安航天产业基地、宝鸡吉利汽车物流基地、渭南农产品物流基地、汉中中药材物流基地。

    4.十个县域配送中心:眉县配送中心、富平配送中心、耀州配送中心、洛川配送中心、西乡配送中心、洋县配送中心、汉滨配送中心、紫阳配送中心、府谷配送中心、延川配送中心。

    (二)口岸园区提升工程。按照服务提升经济外向度,壮大特色产业进出口规模,做强口岸园区优势企业和产品的思路,重点推进口岸特色产业园区建设。围绕关中智慧制造、科技文化、果业等特色产业出口,加快形成配套的临空经济、“异地货站”、国际快件运输等进出口产业链,把关中打造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核心板块。推动陕南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生态物流园、旅游养生园区、大健康物流园。促进陕北高端能源化工产品和优势能源技术、装备出口,做大做强能化装备、新能源装备和清洁能源装备物流园区规模,提升中高端能化进出口核心竞争力。力争用3—5年时间,把陕西口岸建设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的进出口的战略引擎(专栏2)。

    专栏2 特色口岸园区工程

    西安临空经济区产业园:以特色产业基地(园区)为平台,重点支持发展航空新材料、通用航空技术服务、国际快件运输、公务机维修、应急救援等中高端航空服务业。建设国家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创新产品进出口中心和国际快件中心。

    西安保税区产业园:采取“核心区+托管区”发展模式,通过技术服务、产业链协同、异地孵化、飞地经济、模式输出、园区联盟等方式,全面深化示范区与省内其他开发区的联动发展机制,形成关中区域创新示范带,提升产业、产品出口附加值。

    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按照“省部共建、区校联建”模式,依托西安交通大学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立多种形式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开创优质教育、高端科研、产业承载、创新创业新模式,形成一批创新型出口产品。助推陕西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陕西经济外向度。

    杨凌特色农业产业园:建设一批特色农业基地,有机农产品基地和冷链物流园区,提升陕西特色农业向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国家出口规模。

    (三)重点口岸申报工程。按照建设陆海互联互通交通枢纽,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把口岸打造成为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引擎的思路,积极向国家申报一批具有陕西特色产业重点口岸。支持延安、榆林申请开放航空口岸。加快推动杨凌示范区、铜川、安康、商洛口岸申报步伐,完善陕西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网状结构布局,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专栏3)。

    专栏3 重点口岸申报工程

    申报西安国家报税中心,拓展西安综合保税区自贸自检功能。

    申报西安航空口岸保税区和西安铁路口岸指定特殊商品进口口岸。编制空铁多式联运建设规划,完善空铁联运口岸查验、货运堆场、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口岸作业区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升口岸通关能力及监管水平。

    推进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建设。争取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资质和西安至欧美国际货运航线获批,构建新一轮内陆开放口岸新格局。

    申报杨凌特色农业口岸。围绕提升“杨凌农科”品牌标准的国际化水平,编制杨凌示范区特色农业口岸规划,完善农产品进出口园区口岸功能,配套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铜川中医药健康口岸。围绕做优大健康产业,支持铜川编制中医药养生基地口岸规划,挖掘孙思邈中医药历史文化资源,培育壮大中医药产业出口产品,配套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争取在安康、商洛建立特色产品进出口口岸。根据两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特色产业规模等,适时编制口岸规划,做好向国家申报工作,推进现有重点口岸功能向市县延伸,力争“十三五”末,设区市基本均设立口岸或出口园区,县有出口商品。

    (四)电子口岸超越工程。把电子口岸作为引领我省口岸超越发展的突破口,进一步建立健全全省物联网体系平台、大数据交换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口岸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改造提升省、市两级智能卡口、电子监控、信息化平台三大系统。完善虚拟电子口岸与实体口岸一次输入、多次使用平台功能。制定促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扶持政策,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的通关、物流、退税、金融、保险等综合服务体系,促进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发展。强化电子口岸招商引资,引入一批大数据企业、查询企业、线上线下服务企业、代关代检企业和特色产品外贸企业,做强电子口岸物流园区和产业集群实力,形成县域和口岸扶贫攻坚新动能。力争“十三五”末,电子口岸进入全国前三强(专栏4)。

    专栏4 电子口岸超越工程

    省级电子口岸平台建设:改造提升智能卡口、电子监控、信息化平台三大系统,构筑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物流三位一体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使海关、检验检疫等执法部门与中介服务机构、进出口企业联成有机整体,与货场等实现对接和信息交流,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市级电子口岸建设:指导各设区市构建与省级电子口岸相衔接,向县乡村和农户延伸的信息化平台,形成“互联网+贸易”的大物流格局,推进陕西地标性产品全球化销售。

    电商扶贫物流体系建设:在配合省级有关部门抓好宽带工程的同时,推进电子商务口岸建设。以电子口岸模式,促进陕西地标农产品国际化销售。重点支持眉县、富平、耀州、洛川、西乡、洋县、汉滨、紫阳、府谷、延川等10个县城建立电子口岸特色农产品配送中心,增强脱贫新动能。

    (五)重点企业引领工程。在巩固提升三星、美光等外贸企业口岸大通关服务保障的基础上,重点培育壮大与口岸经济关联度高的企业,加快形成10000户外贸型中小企业和1000种出口特色地产品,拉长口岸经济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加强综合性跨国贸易公司建设,支持空、铁联运一体化物流企业发展国际业务,推进陕西优势产业、优势产能国际化合作。采取发展混合经济的办法,推进陕西电子口岸公司做大规模。支持京东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建设,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配套的外贸企业集群。培育一批直接服务市县和农户特色产品出口的中小微企业,拉长县域外贸产业链,消除县域外贸空白点,把口岸经济做成调整产业结构的“推进器”。

    (六)重大项目支撑工程。推动建设口岸重大项目和一批服务中小微外向型企业及农村口岸工程项目。重点支持延安、榆林航空货运口岸、西安国检区口岸和西安咸阳航空口岸、西安铁路集装箱口岸扩能升级等口岸工程建设。配套一批外贸中小企业和农产品出口口岸工程,支撑全省口岸经济超越发展(专栏5)。

    专栏5 口岸项目支撑工程

    1.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改造提升和延伸航空、铁路、电子口岸多式联运的大通关配套功能,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内形成大物流、大商贸口岸体系。

    2.重点口岸推进工程:指导支持杨凌特色农业口岸、延安、榆林、汉中、安康等航空口岸发展空港物流。支持西安航空口岸打造国家航空运输枢纽,提升承接国际一流航空业务能力。推进西安铁路口岸发展国际中转集拼业务,扩大西安新筑集装箱编组站规模,形成中欧班列“安智贸”范例,提升铁路跨国运营能力。

    3.跨国口岸联动工程:以陕西自贸试验区为平台,以区域口岸合作为抓手,完善“关天经济区”、“新疆天山经济区”、“呼包银榆经济区”、新亚欧大陆桥国际经济走廊等口岸合作功能,打造西安跨国贸易中心。

    4.口岸经济脱贫工程:紧扣省委省政府扶贫脱贫攻坚计划,在83个县域发展一批外贸特色农产品、传统工艺制作、民间文艺等具有“国风秦韵”的文化品牌出口,力争县县有外贸,边远山区有出口产品。

    5.口岸协作机制工程:本着做优硬件、做实软件的思路,把陕西口岸协作机制功能延伸到周边省会城市口岸、全国自贸试验区口岸和“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和地区口岸,形成口岸政策、信息、通关、公共服务平台等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定期举行口岸媒体、口岸论坛、口岸学术交流等国际会议,建立广泛的口岸联盟,形成港港联动、区港联动的新型跨国口岸协调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陕西口岸大通关协调保障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省口岸资源,研究指导口岸规划建设。口岸主管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加强与口岸各查验单位的联系沟通,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口岸设备更新改造和安全保障,提升口岸监管执法和日常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落实“三互”所需各项配套诉求,定期举行陕西口岸运行协调会议和媒体发布会,扩大内陆口岸国际影响力,确保口岸发展规划目标落实。

    (二)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发展PPP、BOT、BT等投融资模式,撬动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支持新开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口岸、原有口岸扩能改造、功能延伸,支持口岸产业发展等重点口岸项目建设。加大与市县和企业的口岸建设股份制合作力度,做大口岸规模和出口产品规模,为口岸发展和大通关建设提供硬件保障。

    (三)争取政策支持。加强与国家口岸部门的联系对接,在口岸设施建设、改造提升经费等方面争取国家的支持。争取国家有关陕西自贸试验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过境运输集拼业务试点等相关政策,彰显陕西自贸试验区政策性、区域性招商引资优势。争取把体制机制性创新改革项目优先在陕西口岸先行试点,为全国创造可复制、能推广的内陆口岸新范例。争取对外开放“第五航权”,搭建直通式航空运输快线,推进空港国际中转厅的建设和启用,积极申请将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扩大至144小时。加强与新疆、河北、上海、福建等省份沿海、沿边口岸沟通,发挥国际空、海、铁联运对陕西口岸的带动作用。

    (四)优化口岸环境。强化国际化、法制化保障机制建设,为外资、外企构建来陕投资发展的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政策环境,大幅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完善配套的大通关政策措施,建立健全省内企业跨国投资贸易的口岸服务体系,把口岸经济产业链延伸到支持中小企业和特色产品出口通关的最末端。进一步提升“海外陕西”建设大通关能力,多元化做大做强陕西口岸经济的规模效益。加强口岸基础理论研究和体制机制创新,制定《陕西省推进口岸建设发展指导意见》,促进口岸发展环境与国际投资贸易接轨。

    (五)强化队伍建设。鼓励支持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邮电大学和西安翻译学院等有实力的高等院校开办口岸人才培训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口岸专业性人才。开展在线人才业务培训,提高口岸人才专业素质。组织口岸机构、口岸企业人才到沿海沿边口岸挂职锻炼,拓宽陕西口岸的联系渠道。注重发挥口岸协会等社团组织功能,推进相关口岸建立合作机制。建立陕西口岸决策智库,与高等院校合作,建立陕西口岸经济研究院,聚集一批口岸专家学者和高端人才。多途径提升口岸系统人才素质和口岸经济发展决策咨询水平。

    (六)建立考评机制。把口岸经济纳入口岸工作年度考核内容,发挥省口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及其办公室的作用,对口岸规划建设和口岸发展绩效进行评估,联合调研口岸发展形势,定期提出指导性意见。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业资讯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