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8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就骚扰电话管控不力问题约谈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和北京、河北等问题突出的两省(直辖市)移动公司。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通报了近期中国移动骚扰电话用户被投诉举报量明显上涨,群众反映强烈的情况,要求中国移动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从讲政治的高度抓好问题整改,重点加强语音专线和码号等通信资源管控,确保短期内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会上,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和参会两省(直辖市)移动公司签订了《整改承诺书》,承诺将严格贯彻落实各项整改要求,全面排查、立行立改、举一反三,坚决整改到位。
此外,针对近日新华社等媒体报道培训机构、金融机构和地产中介等源头企业涉嫌利用个人号码拨打骚扰电话等问题,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关注,正会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加大源头治理力度,研究建立用户信用管理制度,综合整治骚扰电话扰民问题。
【相关报道】
骚扰电话已成波及面最大的公害 是治不了还是不想治?
“我的电话大多是骚扰电话”,相信不少人有这种感叹。近日,记者暗访多家外呼企业,发现虽然有关部门多次亮剑整治,但是面对严格的监管,骚扰电话仍然“呼叫不停”,症结到底在哪?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治理骚扰电话的难点在于其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这项“产业”中,涉及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企业或个人、开发电话骚扰程序的企业、实施电话骚扰的企业、有意无意监管缺位的运营商等。
独立电信分析师付亮告诉记者,运营商是连接电话骚扰行为的企业和被骚扰用户之间的关键一环。对骚扰电话进行预防和管理,是运营商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本应该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强数据共享能力建设,提升骚扰电话识别和拦截能力。
但骚扰电话的问题存在了许多年,部门约谈运营商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会得到比较良好的整改效果,可时间一长,各种骚扰电话又“蜂拥而至”。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与法治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法学院副教授刘权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运营商对骚扰电话盛行的放任,以及为了盈利而放松审查用户资质。”
刘权建议,应当将相应的惩戒与约谈结合起来,使得整治骚扰电话不力的运营商受到惩罚,保障实际效果。
与此同时,还应该从重处罚骚扰者以及受益商家。记者了解到,刑法规定,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刘权建议,应该进一步落实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制度,严厉惩处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在源头上打击骚扰电话现象。
刘权认为,在对骚扰电话问题进行治理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一个政府部门是不够的,需要形成社会各方相互配合的机制,各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防治电话骚扰问题进行联合协助和整治。(来源:新华社)